假,借。「不假思索」指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語出宋.黃榦〈復黃會卿書〉。
01.宋.黃榦〈復黃會卿書〉:「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閒,此意便在。」(源) 02.《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03.《警世通言.卷二七.假神仙大鬧華光廟》:「魏生欲觀仙筆,即將文房四寶,列於几上。洞賓不假思索,信筆賦詩四首。」 04.《鏡花緣》第一三回:「剛才我因此女話語過於離奇,所以教他寫幾個字,試他可真讀書,誰知他不假思索,舉筆成文。」 05.《鏡花緣》第五三回:「這是若花姐姐故意弄這難題目,那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號以及事跡,一揮而就。」
指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
參考詞語:「不假思慮、不假思量、不加思索、不待思索、不暇思索」
宋人黃榦在寫給好友的一封回信中,提到他細讀《中庸》一書的心得。大意是:《中庸》是子思子在家學中完全了解儒道的本末源流之後才寫成的一本書,書中詳盡闡發了聖賢之道的底細。全書從戒懼謹獨(心懷警戒恐懼謹守慎獨之道)講起,接著談到智仁勇三達德,最後以「誠」字作結。所謂「戒懼謹獨」,既不必勉強費力,也不用思考探求,一念之間,立刻就能體會箇中真意。初學的人果能勤奮懈地奉行把持,便得以完整保全上天賦與的本性。至於所謂「智仁勇」三德,以及「誠」之一字,只要加上講學力行的功夫,也就不難融會貫通了。「不假思索」就是直接摘自信中的一個成語,用於表示不經過思考探求,立即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