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形容費力少而收效大。語本《孟子.公孫丑上》。後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 △「以解倒懸」、「事倍功半」、「飢不擇食」、「渴不擇飲」
01.《六韜.卷三.龍韜.軍勢》:「夫先勝者,先見弱於敵而後戰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02.《明史.卷八七.河渠志五》:「估費二十萬金,開河二百六十里,視朱衡新河事半功倍。」 03.清.章學誠〈與周永清論文〉:「因天質之所良,則事半而功倍;強其力之所不能,則鮮不躓矣。」 04.《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倘若我找著這個姑子,託他經手,一定事半功倍。」 05.《清史稿.卷一二○.食貨志一》:「伯都訥空曠圍場二十餘萬晌,荒久壤腴,視雙城堡事半功倍。」
形容費力少而收效大。
近義:一舉數得
參考詞語:「事半功百、力半功倍、力省功倍、功倍事半、費半功倍」
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加上以王道來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很久沒有出現,以致人民長久處在暴政之中,他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餓的人只求吃飽,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樣。所以齊國若在此時施行仁政,將正應驗孔子說的:「德行流傳的速度,比驛馬傳達命令還快。」而人民心裡喜悅的程度,會就像脫離兩腳被綁住倒掛的困境一樣。這和古時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事半功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工作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