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語本《戰國策.秦策二》。 △「一箭雙雕」
01.《東觀漢記.卷八.耿弇列傳》:「吾得臨淄,即西安孤,必復亡矣,所謂一舉而兩得者也。」 02.明.汪廷訥《種玉記》第九齣:「既斷他往來之路,又全你兄妹之情,豈不一舉兩得?」 03.《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秦楚交伐,鄭必重困。乘其未入境,當往迎之,因導之使同伐宋國。一則免楚之患,二則激晉之來,豈非一舉兩得?」 04.《警世通言.卷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 05.《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二:「胡生道:『我今夜乘暗躲在你家後房,樂得與你歡樂,明日我妝做一個鬼,走了出去,卻不是一舉兩得。』」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七回:「成敬意也罷,不成敬意也罷,今日這個局,既然允許了,總逃不了的;就何妨借此一舉兩得呢?」
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參考詞語:「一舉兩便、一舉兩全、一舉兩利」
「一舉兩得」及「一箭雙雕」都有做一件事有兩種收穫的意思。
「一舉兩得」側重於比喻取得兩種好處;「一箭雙雕」則側重於達到兩個目標。 |
一舉兩得 一箭雙雕 ○ ㄨ 種花既可美化環境,又可怡情養性,真是∼。 ㄨ ○ 這次緝凶行動∼,不但逮捕到殺人犯,同時也破獲了販毒集團。
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只做一個動作,而同時得到兩隻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氣,但實際上卻等於是刺殺了兩隻老虎。」陳軫的用意在告訴秦王,齊、楚兩國如果開戰,秦國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齊國的好處,也讓楚國免於被攻伐的危險。他的計謀不僅讓秦國得到好處,也同時為楚國解除了危機。典源又見《戰國策.秦策一》。內容則是表述司馬錯與張儀於秦惠王前,爭論該伐蜀還是伐韓。司馬錯建議伐蜀,因為秦國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國,而且將因為為百姓除去暴虐的國君而獲得百姓的擁戴與支持,同時得到名、實兩方面的好處。後來「一舉兩得」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