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以為蟬因天寒而不能發聲,故以噤若寒蟬比喻人受到威嚇後,不敢作聲。語本《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杜密傳》。
噤,閉口不作聲。「噤若寒蟬」指像寒冷季節時的蟬,一聲不響。比喻不敢說話。語本《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
01.《六月霜》第一一回:「為什麼既曉得秋女士的死是冤枉的,也是鉗口結舌,噤若寒蟬,獨不肯發一句公論出來?」
比喻不敢說話。
反義:直言不諱
參考詞語:「噤如秋蟬、自同寒蟬」
噤,音ㄐㄧㄣˋ,閉嘴不作聲。不可寫作「禁」。
寒冷季節時,聽不到蟬叫聲,所以古人用「寒蟬」來比喻不說話。據《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載,東漢時杜密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杜密去官回鄉後,對政事仍十分關心,常向太守推舉賢人,揭露惡行。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希望他改變一下習性,學習劉勝不過問時政。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國家的大罪人啊!而我見到有志於正義、盡力行善的賢者就向您推薦,見到違背正道、喪失節操的人就向您糾舉,使您賞罰得宜,英名遠揚,報知遇於萬一,實在不是我想多事啊!」太守聽了杜密的話,對杜密又敬佩又慚愧,就待杜密更好了。後來「噤若寒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