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坐而待斃

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ㄅㄧˋ
  1. 形容面臨危難,不積極奮發,坐等失敗。《元史.卷一五一.王義傳》:「今城守雖有餘,然外無援兵,糧食將盡,豈可坐而待斃。」《三國演義》第六七回:「今若不出,坐而待斃矣。某守城,主公當親與決一死戰。」也作「坐以待斃」。

坐而待斃

ㄗㄨㄛˋ ㄦˊ ㄉㄞˋ ㄅㄧˋ

猶「坐以待斃」。見「坐以待斃」條。01.《資治通鑒.卷二八八.後漢紀三.隱帝乾祐二年》:「今國家三道用兵,俱未有功,若以此時翻然改圖,朝廷必喜,自可不失富貴。孰與坐而待斃乎!」02.《三國演義》第六七回:「今若不出,坐而待斃矣。某守城主公當親與決一死戰。」 

用法

01.《資治通鑒.卷二八八.後漢紀三.隱帝乾祐二年》:「今國家三道用兵,俱未有功,若以此時翻然改圖,朝廷必喜,自可不失富貴。孰與坐而待斃乎!」 02.《三國演義》第六七回:「今若不出,坐而待斃矣。某守城,主公當親與決一死戰。」

辨識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坐以待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主張國富兵強的理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領域都有卓著的建樹。《管子.參患》一篇強調軍隊建設與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應緊密結合。本文主要在說明:擁有廣大的軍隊,卻不得軍心,和自己一個人單獨作戰沒有什麼不同的;兵器完備鋒利,就和沒有任何武器是一樣的;鎧甲不堅固細密,就和不穿鎧甲的人是一樣的。同理可證,用較短的兵器,去迎擊從遠方射來的箭,就等於是「坐以待死」(坐著等死),因此要在戰爭中贏得勝利,就必須講求兵器的銳利、將士的素質,以及主帥領導的方法。後來「坐以待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面臨危難,不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只坐等敗亡。


有提到「坐而待斃」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