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語或出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 △「將機就機」
01.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咱今將計就計,決開堤口,引汾水灌安邑,絳水灌平陽,使智氏軍不戰自亂。」(源) 02.元.李文蔚《張子房圯橋進履》第三折:「正合著我的心。我又不濟,若是與他交鋒,我那裡近的他。將計就計,不好則說是好。」 03.《水滸傳》第三九回:「只這封書上,將計就計,寫一封假回書,教院長回去。」 04.《三國演義》四六回:「此二人不帶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來為奸細者。吾今欲將計就計,教他通報消息。」」 05.《醒世恆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報仇》:「適來這舉人已肯上樁,只是當日便要過門,難做手腳。如今只得將計就計,依著他送你過去。」 06.《醒世姻緣傳》第八回:「計氏聽了這話,雖然口裡強著,也有些知道自己出來街上撒潑的不是。將計就計,被那高四嫂一面說,一面推到後邊去了。」 07.《紅樓夢》五七回:「邢夫人想了一想:薛家根基不錯,且現今大富;薛蝌生得又好,且賈母硬作保山。將計就計便應了。」 08.《三俠五義》第一七回:「莫如將計就計,如此如此,倘有機緣,倒省了許多曲折。」
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將計就計」指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多用於元曲。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二折中所描述的情節為:春秋時晉國六卿中,智伯的勢力最大。他還企圖擴充勢力,吞併韓、趙、魏三家,所以假借晉侯之命,以恢復晉國霸業為由,向韓、趙、魏索取領地。韓康子、魏桓子不敢得罪,只好答應,趙襄子則堅決不肯答應。智伯怒而命令韓、魏二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並親作主帥。趙家兵馬退居晉陽,並憑著地險與人和的優勢,死守晉陽城。因為晉陽城久攻不下,智伯想到,如果將晉水上游蓋個水壩,攔住上游的水,將水引進晉陽城,那麼晉陽城不就攻下來了。智伯趁著洪水來襲,將晉水引入晉陽城,晉陽城危在旦夕。趙襄子派家臣張孟談連夜出城到韓、魏二家營內,告訴他們,如果趙國滅亡了,下一個就輪到韓、魏了,並且說服他們與趙國結盟。韓、魏二家了解「脣亡齒寒」的道理,就仿效智伯的方法,將水引入智伯營內,攻其不備。於是,大水沖入智伯大營,全軍覆沒,智伯也被殺了。後來「將計就計」就用來指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