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人自擾
ㄩㄥ ㄖㄣˊ ㄗˋ ㄖㄠˇ
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語本《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
△「杞人憂天」。
用法
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用在「疑心憂慮」的表述上。
例句
- 你所擔心的事、在我看來皆為庸人自擾。
- 這些謠言、要信了它、才真是庸人自擾呢!
- 事情明明與他無關、他偏要想東想西、庸人自擾。
- 彗星撞地球的機率很小、不必庸人自擾、自尋煩惱。
- 船到橋頭自然直、我何必庸人自擾、先擔此心來呢?
- 事情本來就很簡單、是因為你庸人自擾地把它想複雜了。
- 他們不會發生什麼事的、你何必庸人自擾、坐立難安呢?
- 該操心的事你不操心、倒是每天庸人自擾地擔心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 這件事原本就是傳說而已、假如我們因此而自亂陣腳、那才叫庸人自擾呢!
辨識
近義:杞人憂天
反義:智者不惑
典故說明
據《舊唐書.卷八八.陸元方列傳》載、唐朝時的陸象先、做人做事頗有器度。在蒲州刺史任內、曾經有個小官犯了錯、他訓斥了幾句就讓他離開、一旁的書記官說:「他這個樣子應該受到杖打的刑罰吧!」陸象先回答說:「他一定能依常情體會到我對他的訓誡、如果這樣的過失就要用杖刑、那你才應該首先被罰!」書記官聽了之後便慚愧得不敢再多說話。陸象先常對人說:「天下本無事、祗是庸人擾之。」他意為天底下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事、都是一些庸庸碌碌的人徒生紛擾、使得世事愈加繁複雜亂。如果在事情剛滋生時、就能冷靜的面對、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在刺史任內、他也將這個理念貫徹到政事當中、無論百姓與官吏、都對他充滿了感念。後來「庸人自擾」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庸碌的人無端自尋煩惱。
書證
- 《宋史全文.卷二七下.宋孝宗八》:「蕭燧言:『自古聚斂之臣、務為欺誕以衒己能、未有不先紛更制度者。』上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耳。』」
-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三○.松江之變》:「南村野史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卓哉斯言也。」
- 元.張養浩《歸田類稿.卷二.時政書》:「傳曰:『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又曰:『監于先王成憲、其永無愆。』前輩亦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伏願陛下詳味斯言、則致治之方有不難見大抵。」
- 《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據我看起來、那庸人自擾、倒也自擾的有限;獨這一班兼人好勝的聰明朋友、他要自擾起來、更是可憐!」
-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卷五二.諸儒學案.文定張甬川先生邦奇》:「物理自然、人不得以一毫私智容乎其間。《易》曰『易簡』、《中庸》曰『篤恭』、《周子》曰『誠無為』、皆是此意象。先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私智是也。」
- 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庚申六十一歲》:「去冬余道過蘇州、適吳江縣有鬧漕事、本係庸人自擾、又復張皇失措。」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