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強弩之末

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1. 弩,射箭的器械,強弩之末指即使由強弩所射出的箭,到最後力道也會減弱。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變得十分微弱。
    [例]敵軍糧食不足的情況下已成強弩之末,不久勢必棄械投降。

強弩之末

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1. 強弩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參見彊弩之末」條。《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強弩之末

ㄑㄧㄤˊ ㄋㄨˇ ㄓ ㄇㄛˋ

「強弩之末」之「」、典源作「」。「」同「」。強勁弓弩所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語本《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用法

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用在「氣勢衰竭」的表述上。

例句

  1. 敵人氣勢衰竭、看來已是強弩之末、我軍勝利在望。
  2. 經過數日的對抗、雙方都已是強弩之末、兵疲馬困了。
  3. 參加長跑的選手若是起跑時用力太甚、半途就會像強弩之末、氣力衰竭。
  4. 對方經過長途行軍、縱有再精壯的武力、恐也是強弩之末、威脅大減了。
  5. 為了避免臨場時陷入強弩之末的窘境、所有選手都須進行超耐力訓練。
  6. 因為前半場耗損體力太多、我隊後半場呈現強弩之末的疲態、欲振乏力了。
  7. 還好子彈經過反彈、距離又遠、射在身上時已是強弩之末、所以我只是受點輕傷。

辨識

反義:所向披靡所向無敵銳不可當

參考詞語:「強弩末、彊弩之末

弩、音ㄋㄨˇ。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不可寫作「努」。

典故說明

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書證

  1. 《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2. 《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上流既旁潰、又岐下流而分之、其趨雲梯入海口者、譬猶強弩之末耳。」
  3. 《歧路燈》第一○二回:「這士子們詳答互問、有後勁加于前茅者、也就有強弩之末聊以完局者。」
  4.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自從前兩年開了這個山西賑捐、到了此刻、已成了強弩之末、我看不到幾時、就要停止的了。」

在其他地方搜尋「強弩之末」

有提到「強弩之末」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