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不可當」的「銳」,典源作「鋒」。形容氣勢威猛,所向無敵。※語或本《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 △「勢不可當」、「勢如破竹」
01.《宋史.卷三二六.侍其曙列傳》:「契丹主大驚,問撻覽曰:『今日戰者誰?』撻覽曰:『所謂田廂使者。』契丹主曰:『其鋒銳不可當。』遂引眾去。」 02.《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侯元領了千餘人,直突其陣,銳不可當。」 03.《聊齋志異.卷三.伏狐》:「投以藥,則房中術也。促令服訖,入與狐交,銳不可當。」 04.《隋唐演義》第九○回:「時高仙芝屯兵於陝,封常清往見之,涕泣而言道:『在下連日血戰,賊鋒銳不可當。』」 05.《蕩寇志》第五四回:「麗卿回頭,見賊兵已潮湧般下來,曉得銳不可當,便不敢使性邀擊,飛速奔回大營。」
形容氣勢威猛,所向無敵。
參考詞語:「銳未可當、鋒不可當」
「銳不可當」及「勢不可當」都有力量強大,不可抵擋的意思。
「銳不可當」側重於精銳,多用於具對抗性的場合;「勢不可當」則泛指形勢、力道。 |
銳不可當 勢不可當 ○ ㄨ 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派出勇猛無比,∼的蛙人部隊。 ㄨ ○ 土石流由山上瀉下,挾著巨木巨石,∼。
「銳不可當」原作「鋒不可當」,可能是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秦末,劉邦手下大將韓信首先擊滅魏王豹,平定魏地,又活捉代國相國夏說,乘勝領兵越過太行山,對趙國發動攻擊。趙王與主帥陳餘聞訊,立即於井陘口集結大軍防守。井陘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其西是一條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不利於龐大部隊的行動。趙軍只要能事先守住陘口,便可居高臨下,以逸待勞,處於優勢;反觀韓信千里行軍,軍隊體力疲乏,居於劣勢。趙軍有一名謀士李左軍向陳餘分析情勢,認為韓信在短時間屢建奇功,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鋒銳難以抵擋,趙軍應先避開漢軍的鋒芒,不宜正面交戰。而漢軍千里行軍,糧草輸送若是有所遲延,將是其最大的弱點。由於井陘口道路狹隘,車馬不能並行,因此補給的輜重車輛必定落於大軍之後。因此,李左車向陳餘建議,由他帶領三萬人馬從小徑奇襲漢軍補給部隊,斷其糧道,這樣韓信必被趙軍打敗。但是陳餘沒有採納李左車的建議,最後終被韓信用計所敗,斬於泜水之上。「銳不可當」這個成語,或許就從這裡的「其鋒不可當」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無法阻擋的威猛氣勢。出現「銳不可當」的書證如《宋史.卷三二六.侍其曙列傳》:「契丹主曰:『其鋒銳不可當。』遂引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