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之「強」,典源作「彊」。「彊」同「強」。強勁弓弩所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語本《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
01.《三國演義》第四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02.《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上流既旁潰,又岐下流而分之,其趨雲梯入海口者,譬猶強弩之末耳。」 03.《歧路燈》第一○二回:「這士子們詳答互問,有後勁加于前茅者,也就有強弩之末聊以完局者。」 04.《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自從前兩年開了這個山西賑捐,到了此刻,已成了強弩之末,我看不到幾時,就要停止的了。」
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
參考詞語:「強弩末、彊弩之末」
弩,音ㄋㄨˇ。用機械力量發射的硬弓。不可寫作「努」。
據《史記.卷一○八.韓長孺列傳》載:在中國漢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時時侵擾邊境,一直是朝廷最為擔憂的強大外患。西漢武帝時,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議和,朝中大臣王恢因為曾多次在邊境為官,深知匈奴的反覆無常,所以反對議和,主張用兵。而當時朝中另一大臣韓安國卻贊成議和,他認為漢朝軍隊若要討伐匈奴,必須長途跋涉,一旦經過長距離的遠征,無論是多麼威武勇猛的軍隊,必定已是人困馬乏。就像是從強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盡頭就毫無力道,連極為細薄的絹絲都無法穿透;也像是強勁的風勢到結尾時,連一根羽毛都無法吹動。若以如此軍力去對抗以逸待勞的匈奴,沒有任何勝算。朝中其他大臣聽了韓安國的一番論述,都紛紛附和,於是漢武帝便與匈奴結下了友好之盟。後來「強弩之末」這句成語,就從《史記》文中「彊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