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打草叢以嚇走蛇。比喻某甲受到懲戒,而使某乙、丙等知所警惕。※#語或本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後用「打草驚蛇」比喻對付敵人時,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01.《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龍云:『養子代老。』慈云:『打草驚虵(蛇)。』」 02.《五燈會元.卷一五.泐潭懷澄禪師》:「師一日見僧披衲,師曰:『得恁麼好針線?』曰:「祇要牢固。』師曰:『打草驚蛇作甚麼?』曰:『客來須看。』」 03.《景德傳燈錄.附錄.天童宏智和尚疏》:「打草驚蛇之句,探竿影草之功。」 04.《水滸傳》第二八回:「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喫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05.《西遊記》第六七回:「行者見了笑道:『妖怪走了,你還撲甚的了?』八戒道:『老豬在此打草驚蛇哩!』」 06.《醒世恆言.卷二○.張廷秀逃生救父》:「如今若去,便是打草驚蛇,必被躲過,可不勞而無功,卻又錯了會試!」 07.《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須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們潛移默化,斷不可操切從事,以致打草驚蛇,反為不美。」 08.《醒世姻緣傳》第八回:「若只依了晁夫人之分付,據實學舌,倒也是打草驚蛇,他卻又增添上了許些。」
擊打草叢以嚇走蛇。&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
反義:不動聲色
參考詞語:「打草蛇驚、驚蛇打草」
在宋朝鄭文寶所著的《南唐近事》一書中,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王魯,南唐人,生卒年不詳,曾任當塗縣的縣令。他在任上時,貪汙收受錢財。有一天,他在府裡批示案件,其中有一個案件是地方百姓聯名控告主簿貪收賄賂。王魯看了嚇一跳,事實上收賄的不只主簿一人,他也有份,於是在卷宗上批示:「你們雖然只是用棍子打草叢,但是我就像藏身在草叢中的蛇,已經有所警惕。」這件事一經傳揚出去,成為好事的人取笑批評的話柄。後來「打草驚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行事不密,致使對方有所警覺,而預先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