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著木柴去救火,比喻處理事情的方法錯誤,既無法達成目的,反而情勢更為惡劣。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語出《戰國策.魏策三》。 △「潑油救火」
01.《戰國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源) 02.《文子.精誠》:「不治其本而救之於末,無以異於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也。」 03.《史記,卷四四,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04.漢.劉向《說苑.卷九.正諫》:「不絕之於彼而救之於此,譬猶抱薪救火也。」 05.《宋史.卷四五.李宗勉列傳》:「或謂其勢強盛,宜於講和,欲出金繒以奉之,是抱薪救火,空國與敵矣。」
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貶義。
反義:釜底抽薪
參考詞語:「抱薪救焚、負薪救火」
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火」從原文中的「抱薪而救火也」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