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熱水、開水。將鍋中的沸水舀起,再倒回去,以止住沸騰。比喻暫時紓解困境,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語本《呂氏春秋.季春紀.盡數》。 △「釜底抽薪」
01.《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列傳》:「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雖痛,勝於內食。」 02.《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劉廙》:「臣罪應傾宗,禍應覆族。遭乾坤之靈,值時來之運,揚湯止沸,使不燋爛;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華於已枯之木。」 03.《貞觀政要.卷一.君道》:「譬之負薪救火,揚湯止沸,以暴易亂,與亂同道,莫可測也,後嗣何觀!」 04.宋.李覯〈寄上范參政書〉:「若曰患更張之難,以因循為便,楊(揚)湯止沸,日甚一日。」 05.《三國演義》第三回:「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 06.《明史.卷二一四.劉體乾列傳》:「宜著為令典,歲終使科道臣會計之,以清冗費。二冗既革,國計自裕。舍是,而督逋、增賦,是揚湯止沸也。」」 07.清.鈕琇《觚賸.卷七.惠士陳言》:「以致魚泣釜中,未見揚湯止沸;猿啼樹裡,更逢縱火燒林。」
比喻暫時紓解困境,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近義:救火揚沸
反義:釜底抽薪
《呂氏春秋》是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召集門下食客完成的集體著作。共二十六卷,分十二紀、八覽、六論,有漢高誘注。其內容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亦稱為《呂覽》。在〈季春紀.盡數〉中提到,如果把沸騰的熱水舀出來,再倒回鍋中,想要使其不再沸騰,這是無濟於事的,倒不如把鍋子底下的柴火撤掉,沒了熱源,滾湯自然也就不會沸騰了。後來原文「以湯止沸」演變出「揚湯止沸」這句成語,用來比喻暫時舒解危急的困境,無法根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