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朝令夕改」。見「朝令夕改」條。01.《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引漢.鼂錯〈論貴粟疏〉:「(農夫)勤苦如此、尚復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虐)〔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源)02.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給舍繳駁論疏》:「軍政、財計、田制、鹽法、關國體之大者、率情變易、朝令暮改、人無適從。」
參考詞語:「朝令夕改」
此處所列為「朝令夕改」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出現「朝令夕改」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