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
ㄓㄠ ㄌㄧㄥˋ ㄒㄧˋ ㄍㄞˇ
早上下達的命令、到傍晚就改變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語本漢.鼂錯〈論貴粟疏〉。
用法
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
用在「政策反覆」的表述上。
例句
- 公司的人事制度不斷朝令夕改、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 好的政策應該要經過審慎評估、才不會頒布之後又朝令夕改。
- 請你不要朝令夕改、一個旅遊地點反覆難定、弄得大家遊興大減!
- 如果政府政策搖擺、朝令夕改、讓人民無所適從、必然怨聲載道。
- 許多官員都認為這個政策缺乏連續性及穩定性、施行後可能會朝令夕改!
辨識
近義:反覆無常、出爾反爾、朝更夕改
反義:令出如山、言之不渝
參考詞語:「朝令暮改」
典故說明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鼂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鼂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鼂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出現「朝令夕改」的書證如《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書證
- 《舊唐書.卷一一五.柳公綽列傳》:「長慶元年、罷使、復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時河朔復叛、朝廷用兵、補授行營諸將、朝令夕改、驛騎相望。」
- 《宋史.卷一七二.趙與懽列傳》:「朝令夕改、非以示作新;旁蹊曲徑、非以肅紀綱。」
- 《資治通鑑.卷二四二.唐紀五十八.穆宗長慶二年》:「又凡用兵、舉動皆自禁中授以方略、朝令夕改、不知所從。不度可否、惟督令速戰。」
- 唐.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門下:吏久其職、人安其業、此前代所以稱理古也。況奪三軍慈愛之帥、換百姓仁惠之長。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曷若且仍其舊。」
- 《明史.卷一八一.劉健列傳》:「即位詔書、天下延頸、而朝令夕改、迄無寧日。百官庶府、仿效成風、非惟廢格不行、抑且變易殆盡。」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