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平原君之門下食客毛遂自薦跟隨前往楚國遊說。典出《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後用「毛遂自薦」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自告奮勇」、「脫穎而出」
01.《資治通鑑.卷五.周紀五.赧王五十七年》:「趙王使平原君求救於楚,平原君約其門下食客文武備具者二十人與之俱,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毛遂自薦於平原君。」 02.《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為此晚生不揣鄙陋,竟學那毛遂自薦。倘大人看我可為公子之師,情願附驥,自問也還不至於尸位素餐,誤人子弟。」 03.《文明小史》第一一回:「這個差使,兄弟一定毛遂自薦,省得太尊另外尋人。」
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
近義:自告奮勇
反義:裹足不前
遂,音ㄙㄨㄟˋ,毛遂為人名。不可寫作「逐」。 「毛遂自薦」及「自告奮勇」都有主動要求承擔任務的意思。
「毛遂自薦」側重於認為自己有能力而自我推薦;「自告奮勇」側重於勇於擔當,挺身而出。 |
毛遂自薦 自告奮勇 ○ ㄨ 這地方我熟,容我∼,當大家導遊。 ㄨ ○ 一聽到要組成救難隊,大家都∼搶著參加。
據《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載,戰國時,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急,於是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請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門下食客挑選出二十個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選出十九個,剩下的都不符合條件。這時,有一個名叫毛遂的人,主動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請求加入前往楚國的行列。平原君問:「你在我門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說:「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裡的錐子一樣,立刻就會顯露出鋒利的錐尖。而你在我門下三年了,我卻沒聽說過你有什麼表現,你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我現在自我推薦,就是請求你把我放進袋子裡,如果早點有這樣的機會,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而是早就顯露出才能,鋒芒畢露了!」平原君覺得毛遂說得有道理,就答應讓他一同前往。到了楚國,平原君和楚王會談,從早上到中午,都還沒有結果。毛遂於是持劍走到楚王面前,極力說明趙、楚聯合抗秦的利害關係。楚王終於被說服,答應趙國願意出兵援救。於是兩國當場歃血為盟,誓守聯合抗秦的盟約。毛遂這次不僅幫平原君完成任務,也為國家立下了功勞,讓大家對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為上賓。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比喻自告奮勇,自我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