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纏腳部,不往前行。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語本《戰國策.秦策三》。 △「畏縮不前」
01.《三國演義》第一六回:「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 02.《清史稿.卷一三六.兵志七》:「近年以來,商船裹足不前,兵船反入洋塢,非認真整理,無由振興。」 03.清.昭槤《嘯亭雜錄.卷四.關稅》:「藉以正額虧缺為名,日加苛斂,以致商賈傾家蕩產,裹足不前,乃使物價昂貴,於民生大有虧損。」 04.《蕩寇志》第四二回:「兄長如此疑人,現在輔佐業已殘缺,未來豪傑,裹足不前,我梁山其孤危矣!」 05.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一.容園》:「(容園)本江畹香中丞之舊宅。余初以少賤,不得其門而入。及為張觀察所得,又以素無謀面之雅,裹足不前。」
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
參考詞語:「裹足不進」
「裹足不前」及「畏縮不前」都有不敢前進的意思。
「裹足不前」側重於有所顧忌;「畏縮不前」側重於怯懦害怕。 |
裹足不前 畏縮不前 ○ ㄨ 假如你疑慮太多而∼,恐怕很快的你就會落後了。 ㄨ ○ 想不到平日∼的媽媽,此時卻像一位萬夫莫敵的勇士。
范雎,戰國時魏人。他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曾替魏昭王出使齊國,卻被懷疑與齊國私通,回國後,差點被魏相打死。後來范雎逃到秦國,寫了一封信給秦王,說有要緊的事求見。當時秦國的實權操在秦昭王母宣太后及宰相穰侯的手上,秦王一直沒有時間接見范雎。後來終於有一天秦王召見范雎,向范雎求教,但范雎總是恭敬地應諾,卻什麼話都沒有說。秦王以為范雎不肯教導,范雎謝罪說:「臣想建言的都是匡助君王的大事,但不知秦王您的心意如何,所以您三次問臣,臣才都沒有回答。臣並不是不敢說,就算臣說了明天就得死,臣也不怕,只要對國家能有所幫助,就是臣最大的光榮。臣怕的是,臣死了以後,天下的人看到臣盡忠而被殺,會因此十分畏懼而不敢進言。如果您上面害怕嚴厲的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整日住在深宮裡,迷糊度日。這樣下去,大則會亡國,小則會使自己陷於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是臣所擔憂的。」秦昭王聽了說:「懇請先生指教!不管事情大小,不管牽扯到誰,即便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也請先生直說。」范雎就向秦王進言實行遠交近攻政策,以統一中原。當下,秦昭王拜范雎為客卿,過了幾年,秦昭王把相國撤職,並且不讓太后參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後來「裹足不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的「裹足莫肯即秦」演變而出,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