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接再厲」之「厲」,典源作「礪」,音義同。本謂公雞相鬥,再次交戰前都要先把嘴磨利。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語本唐.韓愈等〈鬥雞聯句〉。 △「再接再捷」
01.明.婁堅〈祭曹周翰文〉:「鳴呼!歲行在子,君試京兆,再接再厲。」 02.《甘肅通志.卷四九.藝文》引唐龍〈紅石峽歌〉:「出入不避豺狼鋒,健兒鼓行一當百。猛將橫槊氣如虹,再接再厲敵膽落。」 03.清.百一居士《壺天錄》卷下:「西人跑馬,所以賭勝負也。……載馳載驅,再接再厲,各奏爾技,聿觀厥成。」 04.清.劉坤一〈稟兩省部院〉書:「殺賊先鋒二百餘人,賊卻而復前,我勇再接再厲,賊遂披靡。」
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
參考詞語:「再接再礪」
厲,音ㄌ|ˋ,同「礪」,磨利。不可寫作「勵」。
「再接再厲」原作「再接再礪」。聯句是舊時作詩方式之一,由兩人或多人輪流各作一句詩,相聯成篇,多用於上層飲宴或朋友間的酬答,是文人雅士的風雅之舉。相傳起於漢武帝與群臣所賦的〈柏梁臺〉詩。這首〈鬥雞聯句〉是由韓愈和孟郊合力完成,描述兩隻雞相鬥時的情景。其中「一噴一醒然,再接再礪乃」兩句,是說當雞鬥到筋疲力竭時,朝牠噴一點水就會清醒過來,再度接戰前都會再次將嘴磨利,然後奮戰不已。「再接再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勇往直前,不因挫折而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