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語本《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
01.《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引三國魏.明帝〈詔報東阿王植〉:「夫明貴賤,崇親親,禮賢良,順少長,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於此耳。已敕有司,如王所訴。」 02.《晉書.卷六一.劉喬列傳》:「而范陽代之,吾州將不從,由代之不允,但矯枉過正,更以為罪耳。」 03.《南史.卷二三.王華列傳》:「而避諱過甚,父名懌,母名恭心,並不得犯焉,時咸謂矯枉過正。」 04.《朱子語類.卷二一.論語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若不學文,任意自做,安得不錯!只是不可先學文耳。子夏矯枉過正,放重一邊,又忒重了,不似此章聖人說得兩無欠闕。」 05.《宋史.卷三四○.劉摯列傳》:「昧者不達,矯枉過正,顧可不為之禁哉?請立監司考績之制。」 06.《資治通鑑.卷八二.晉紀四.晉惠帝永熙元年》:「自古以直致禍者,當由矯枉過正,或不忠篤,欲以亢厲為聲,故致忿耳,安有悾悾忠益而返見怨疾乎!」 07.《聊齋志異.卷七.細柳》:「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其視虐遇者幾何哉?」 08.《官場現形記》第五四回:「他見制臺是如此舉動,越發懊悔他自己從前所為的。只因矯枉過正,就不免鬧出笑話來了。」
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
近義:過猶不及
參考詞語:「撟抂過正、矯枉過中、矯枉過甚、矯枉過當、矯枉過直、矯過正」
枉,音ㄨㄤˇ。彎曲、不直。不可寫作「往」。
據《越絕書.卷一五.越絕篇敘外傳記十九》載:春秋時,伍氏一家本在楚國仕宦,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因為得罪了楚平王而被殺,只有他一人逃到吳國。由於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他幫助吳國從衰微的國勢走向富強,進而使吳成為一方的霸主。但是伍子胥從來沒有忘記楚平王的殺父之仇。後來楚國攻伐蔡國,伍子胥便藉救援蔡國的名義,發動吳兵攻打楚國,攻下楚國的都城郢。此時楚平王早已死去多年,復仇心切的伍子胥命令兵士們挖開楚平王的墳墓,鞭笞屍骨。後人評論這件事情,認為:「兒子為父親復仇,臣子討伐逆賊,本來是發自至誠之舉,但是伍子胥的做法已經超出常理,反而不合乎中庸之道了。」後來「矯枉過正」這句成語就從這裡原文的「矯枉過直」演變而出,用來指人糾正偏差超過適切程度,反而不符合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