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九死一生」。見「九死一生」條。01.唐.獨孤及〈為杭州李使君論李藏用守杭州有功表〉:「挺身履險、出萬死一生之地、與賊轉戰。」02.《東周列國志》第八四回:「臣萬死一生、此來非同容易。」
參考詞語:「九死一生」
此處所列為「九死一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楚懷王時、屈原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二句、意思是說楚懷王不了解屈原為了忠君愛國、死守善道、即使歷經多次近於死亡之險境也不後悔的一片赤誠、反而聽信讒言疏遠他、但還是不放棄自己的理想、絕不與奸佞之徒同流合汙。後來「九死一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歷經極多、極大的危險而倖存。亦用「九死一生」比喻倖免於死的人很少、亦用於比喻生命跡象微弱、瀕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