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的狗看見了日出,便對著太陽狂叫。#語本唐.岑參〈招北客文〉。後用「蜀犬吠日」形容人少見多怪。 △「蜀日越雪」、「粵犬吠雪」
01.明.鄒元標〈東越證學序〉:「今末學暖暖姝姝,總不越此兩途轍,至有直窺性命自然而告之。又如蜀犬吠日,茲周子證學之所由傳乎!」 02.清.薛雪《一瓢詩話》:「姚辱庵批李奉禮,矮人觀場;劉會孟訾杜工部,蜀犬吠日。」 03.清.高宗〈山市晴巒歌題巨然畫〉詩:「蜀犬吠日雖得聞,訝似雲中鳴玉狗。瀟湘傳景何足云,馬遠見之應縮手。」 04.《幼學瓊林.卷一.天文類》:「蜀犬吠日,比人所見甚稀。」
形容人少見多怪。
近義:粵犬吠雪
反義:見怪不怪
岑參是盛唐時期的著名文人。他年幼喪父,家境困頓,然因刻苦學習,後登進士第。岑參初次出塞時,滿懷在戎馬生涯中開拓前程的壯志,但未能如願。後來再次出塞,他的著名邊塞詩大多作於此時。安史之亂起,岑參東歸,卻屢遭貶謫,來到成都,在抑鬱的心境下寫了〈招北客文〉,以抒發自悼之情。當時的蜀地離中原甚遠,風土與中原大不相同。岑參用誇張奇幻的筆法,依序敘述蜀地東西南北險奇古怪的風光,以及四方棲息的可怕生物,說明蜀地非可居住之地,要「北客」快點回來,不可前往。在蜀地之南的描述中,岑參提到在邛郲(ㄑㄩㄥˊ ㄌㄞˊ)山麓、瀘水之濱,當地幾乎整年都在下雨,十分潮濕,居民就像處在泉水中的魚。偶爾太陽破雲而出,狗群由於很少看到陽光,受到驚嚇,紛紛對天吠叫。文末岑參表示蜀之北有聖人治世,是北客可以前往之地,亦寄託了自己希望回到中原有所作為的壯志。可惜他壯志未酬,便客死成都。後來「蜀犬吠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少見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