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急迫、不能再等。※語或出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卷二四.唐德宗》。後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
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
用在「急躁迫切」的表述上。
「迫不及待」是指情況相當緊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讀通鑑論》。《讀通鑑論》是王夫之讀了《資治通鑑》這本書所寫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裡是抒發對唐德宗這段歷史的感想。《資治通鑑》裡記載、唐朝由於在各處邊境設立節度使、讓他們領兵鎮邊、導致各節度使獨攬區域裡的軍政大權、雄霸一方、與中央對抗、至中葉以後漸成禍患。唐德宗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過世、他的兒子李惟岳想要繼承父親的職位。因德宗想削弱節度使的勢力、便不答應。有大臣向他上諫說:「李惟岳現已掌握父親的勢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會作亂。」德宗聽了說:「這些叛賊原來根本沒有本錢作亂、都是假我的名號、佔我的土地、聚眾為害。如果一直照著他們的意思、將來不是會更亂嗎?李惟岳是一定會作亂的、任不任命都一樣。」仍然堅持不允許。後來李惟岳果真集結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等起兵叛亂。雖然不久後、這場亂事就被其他節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節度使叛亂、使得國家好幾年兵連禍結、動盪不安。王夫之認為一般人在看這段歷史時、都認為德宗這種作法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但他卻覺得並無不妥。允許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許、只是兩句不同的話而已、評論者只歸咎德宗之不許、卻沒辦法提應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飯後無稽之談罷了。王夫之在書中用「迫不及待」形容當時藩鎮勢力已經相當龐大、不容等待從根本去解決的情形。後來「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形容情況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則是形容心情急切、不願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戰局日危、遲留一日、即多一日損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請訓後、即便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