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造車。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語出《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後用「閉門造車」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 △「閉門造車,出門合轍」
01.《祖堂集.卷二○.五冠山瑞雲寺和尚》:「若欲修行普賢行者,先窮真理,隨緣行行,即今行與古跡相應,如似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耳!」(源) 02.《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九:「雪竇道:『為你通一線路。你若閉門造車,出門合轍,濟個甚事?』」 03.《五燈會元.卷六.泐潭延茂禪師》:「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失卻斑貓兒。』」 04.《五燈會元.卷九.潭州鹿苑和尚》:「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南嶽石橋。』」 05.宋.朱熹《四書或問.卷五.中庸或問》:「古語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蓋言其法之同。」 06.《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洪州泐潭匡悟禪師》:「問:『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活計一物無。』」 07.《景德傳燈錄.卷一九.餘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問:『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造車即不門。汝作麼生是轍。』」 08.宋.陳亮《陳亮集.卷一八.謝陳同知啟》:「伏念某少覽古書,恐遂流於無用;晚更世故,始漸見於難通。豈求田問舍之是專?亦閉門造車之可驗。」 09.《續傳燈錄.卷二七.育王端裕禪師》:「一法不墮緣塵,萬法本無罣礙。山是山,水是水;俗是俗,僧是僧。不異不同,直饒恁麼。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 10.清.嚴復〈救亡決論〉:「自以為閉門造車,出而合轍,而門外之轍與其所造之車,果相合否?」
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貶義。
參考詞語:「造車合轍、閉戶斲輪、閉造出合」
「閉門造車」是說關起門來,按照一定的規格在家裡製造車子,原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可見於佛教經典《祖堂集》。《祖堂集》是一部禪宗史錄,上溯古代七佛,下至南唐各禪宗宗師及其講法精要,共錄二百五十六佛祖禪師。其中第二○卷中講述了成佛的必要條件。佛教中有一佛二菩薩的說法,一佛代表的是存於自性中的佛身,二菩薩代表的是欲證成佛身所需的條件。就其代表人物來說,一佛是釋迦牟尼佛,二菩薩分別指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修行。透過智慧開悟後,還須勤於修行,才能使本就存有的佛性透顯出來。未證成佛身時,即為三者未能融合,此時一佛二菩薩似乎是三個個體;當證成佛身時,三者則合為一體。欲修行者,必須先了解這個道理,然後順應因緣來修行,如此便能與佛祖最初的修行相應和。這就好像雖然關起門在家製造車子,但因為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所以成品能完全符合應行的軌跡。「閉門造車」這句成語在這裡原是用來比喻依循著一定的原則行事,後則轉用於比喻凡事只憑主觀辦事,不問是否切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