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青黃未接

ㄑㄧㄥ ㄏㄨㄤˊ ㄨㄟˋ ㄐㄧㄝ

猶「青黃不接」。見「青黃不接」條。01.宋.王柏〈社倉利害書〉:「農人以終歲服勤之勞、於逋負擬償之時、則穀賤而倍費。及其不憚經營之艱苦、糴於青黃未接之時、則穀貴而有倍費、是穀貴穀賤、俱為民病也。」

辨識

參考詞語:「青黃不接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青黃不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書證

  1. 宋.王柏〈社倉利害書〉:「農人以終歲服勤之勞、於逋負擬償之時、則穀賤而倍費。及其不憚經營之艱苦、糴於青黃未接之時、則穀貴而有倍費、是穀貴穀賤、俱為民病也。」

在其他地方搜尋「青黃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