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黃不接
ㄑㄧㄥ ㄏㄨㄤˊ ㄅㄨˋ ㄐㄧㄝ
青、指還沒成熟的綠色禾苗;黃、指舊有的黃熟穀物。「青黃不接」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語或本宋.歐陽修〈言青苗錢第二劄子〉。後用「青黃不接」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用法
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用在「糧食不濟」的表述上。&用在「缺乏不足」的表述上。
例句
- 當地農民每到青黃不接的時期、都要靠借高利貸維生、景況讓人同情。
- 在以前、有時正處於青黃不接之際、政府還要徵糧、結果大家的生活更加困難。
- &
- 又到月底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可否向你借點錢來周轉一下?
- 我們公司財務只是短暫的青黃不接、經營狀況完全正常。
- 今年由於辦理退休的人太多、造成我們學校教師人力青黃不接。
- 由於國內出現高科技研究人材青黃不接的窘況、只好引聘國外專家來權充。
- 這些專家年紀都很大了、新進的一代又太生嫩、青黃不接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
- 如果不再注重年輕主管的栽培、不用幾年、我們領導階層就會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辨識
反義:源源不絕、綽綽有餘
參考詞語:「青黃未接、青黃不交」
典故說明
北宋神宗熙寧二年、王安石為相、推行名為「青苗法」、俗稱「青苗錢」的財政新政。政府在每年農家經濟拮据時、分兩次貸款給農民。正月貸而夏還、五月貸而秋還、還本時納二分利息、以免受高利貸剝削、也可增加政府收入。歐陽修上書反對新法、認為此法是向人民放債取利。他在文章中具陳施行青苗錢不當的地方、他認為:「夏季的糧食錢在春天發放、剛好是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的時候、雖然不是每一戶人家都缺少糧食、但也有糧食不夠的、這還可以說是惠政。可是在麥子成熟、戶戶不缺錢糧的五月發放、就算不得『救濟困乏』、簡直就是向人民放債取利!」後來「青黃不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新穀還沒成熟、存糧又已吃完;亦用來比喻有所匱乏、一時難以為繼。
書證
- 《宋史.卷一九二.兵志六》:「百姓買一弓至千五百、十箭至六七百、當青黃不接之際、貧下客丁安能出辦?」
- 《元史.卷二三.武宗本紀二》:「隨處路府州縣、設立常平倉以權物價、豐年收糴粟麥米穀、值青黃不接之時、比附時估、減價出糶、以遏沸湧。」
- 《元典章.卷二一.戶部七.倉庫》:「即目正是青黃不接之際、各處物斛湧貴。」
- 《醒世姻緣傳》第三一回:「先則計口授糈、後則按人給粥。原定冬三月為始、擬滿春正月為終。復念青黃不接之際、未及新陳交禪之期、殫精竭慮、細刮窮搜、拮据又延一月。」
-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這個當兒、正是我家一個青黃不接的時候兒、何況我家又本是個入不敷出的底子。」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一回:「那不過青黃不接之時、偶一為之罷了。倘使終歲如此、那就不得了了!」
- 《清史稿.卷一二一.食貨志二》:「自是之後、州縣官視同官物、凡遇出借、層遞具詳、雖屬青黃不接、而上司批行未到、小民無由借領。」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