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一揮而就

ㄧ ㄏㄨㄟ ㄦˊ ㄐㄧㄡˋ
  1. 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紅樓夢》第三七回:「黛玉道:『你們都有了。』說著,提筆一揮而就,擲與眾。」也作「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

ㄧ ㄏㄨㄟ ㄦˊ ㄐㄧㄡˋ (變) ㄧˋ ㄏㄨㄟ ㄦˊ ㄐㄧㄡˋ

動筆,文章就寫成了。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語本《摭言》。後用「一揮而就」形容在書畫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 一氣呵成」、「一揮立就」、「下筆成章」、「援筆立成

用法

形容在書畫作文方面的敏捷高超。

用在「出手成章」、「一揮即成」的表述上。

例句

  1. 寫幾個字有何困難?待我一揮而就!
  2. 他想都不想,一揮而就,一匹馬躍然紙上。
  3. 他拿起筆,蘸飽了墨,一首七律,一揮而就。
  4. 只看大師拿起筆,一揮而就,春聯就寫好了。
  5. 沒有那一揮而就的才氣,這篇文章容我仔細琢磨,幾天後才能完成。

辨識

近義:一氣呵成一蹴而就下筆成章援筆立成運筆如飛

反義:江郎才盡索盡枯腸

參考詞語:「一揮而成

「一揮而就」及「一氣呵成」都有毫無滯礙,順利完成的意思。 「一揮而就」側重於敏捷迅速,專用於作文、書畫方面;「一氣呵成」側重於完整流暢,泛用於形容各種事物。

一揮而就 一氣呵成
○ ☓ 他想都不想,∼,一匹馬躍然紙上。
☓ ○ 她的體操表演,動作前後連貫,∼,贏得滿堂采。

典故說明

唐代文人王璘極富文才。據傳,他在參加萬言科考試時,請了十名專司書寫的人員,在庭院中架設桌椅,準備替他寫下口述的文章。考試開始時,王璘自己一面優閒的來回踱步,一面口中源源不絕的吟詠文章,其速度之快,讓那十個抄寫人員完全無法停筆。正當完成之際,暴雨驟至,有好幾幅寫成的文章被一陣風捲至地上,被泥沙塵土沾濕了,整張紙卷曲起來,怎麼也無法打開。王璘看了便說:「算了!再拿幾張新的紙來!」紙取來後,他拿起筆來,頃刻間又寫出十餘篇文章。此事見於唐代小說《摭言》,小說內容雖難免誇大,但在《唐詩紀事》中亦有記載:「應日試萬言科,請十書吏,口授十書吏書之,未亭午,已就七千言。」也是說不到中午,他就已作出七千字的文章,故可知,王璘確實是有出口成章、下筆千言的才情。後來「一揮而就」這句成語,就從《摭言》中「縱筆一揮,斯復十餘篇矣」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思敏捷,落筆成章。後則不限於寫作文章,可泛用於書畫方面。

書證

  1.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七:「東坡一揮而就,不日傳都下,紙為之貴。」
  2.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文不加點,一揮而就,立石墓側,時人奇之。」
  3. 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適讌客,令閽者請入室,即令賦詩贈妓,仍以險韻困之。邱略不搆思,一揮而就。」
  4. 《警世通言.卷六.俞仲舉題詩遇上皇》:「俞良領旨,左右便取過文房四寶,放在俞良面前。俞良一揮而就,做了一隻詞,名〈過龍門令〉。」
  5. 《鏡花緣》第五三回:「那知姐姐不假思索,竟把前朝年號以及事跡,一揮而就。若非一部全史瞭然於中,何能如此!」
  6. 《三俠五義》第二二回:「公孫先生得便來到自己屋內,略為思索,提筆一揮而就,交包興請示相爺看過。」
  7.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承暉在身邊取出紙筆來,一揮而就。寫成一式兩紙,叫博如簽字。」

在其他地方搜尋「一揮而就」

有提到「一揮而就」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