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完成。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語出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近體中.七言》。後亦用「一氣呵成」比喻事情進行得順暢緊湊而不間斷。 △「一揮而就」、「下筆成章」、「援筆立成」
01.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近體中.七言》:「若『風急天高』,則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源) 02.明.姜紹書《無聲詩史.卷四.趙左》:「章法不用意搆思,一味填塞,是補衲也,焉能出人意表哉!所貴乎取勢布景者,合而觀之,若一氣呵成;徐玩之,又神理湊合,乃為高手。」 03.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江蘇奏稿.卷五.劉河節省銀兩撥挑七浦等河摺》:「此外尚有太倉州,境內七浦河道,及太湖以下泖澱處,亦多湮塞,亟宜擇其要道,挑穵疏通,俾上下一氣呵成,清水暢流,以刷潮淤,而資灌溉。」 04.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三.詞曲部.賓白》:「北曲之介白者,每折不過數言,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似併此數言,亦可略而不備者。」 05.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六:「戊申春,忽江寧典史王栢厓、光晟見訪,貽五律四首,一氣呵成,中無雜句。」
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 &比喻事情進行得順暢緊湊而不間斷。
近義:一揮而就
明代胡應麟所撰《詩藪》一書,是以個人觀點評論周、漢以來,至於六朝、唐、宋、元、明的古體與近體詩,遍論歷代作者的優劣。此篇所論及者,即唐代杜甫作的〈登高〉詩。此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內容為:「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迴。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此詩非但每一個句子都合於詩律,甚至是每一個字都不偏不倚地恰到好處,因此全詩首尾貫通,氣勢流暢。猛然讀來,感受不到刻意作對的工巧,細細剖析之後,才會發現其實每一字都對得絲毫不差。胡應麟稱此詩的用字與造句只有杜甫一人可作,不但前無古人,而且後無來者,故盛讚其為曠世之作。胡氏以為杜詩鍛鍊字句,使其合律,故全詩得以「一意貫串,一氣呵成」,即言此詩似乎是一口氣寫作完成的,不但寫景抒情之情思貫串無隙,且由景轉情亦順流暢達。胡應麟文中的「一氣呵成 」就用來比喻文章的氣勢流暢,首尾貫通;後則又引申用來比喻事情進行得順暢緊湊而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