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一筆三過

ㄧ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 (變) ㄧˋ ㄅㄧˇ ㄙㄢ ㄍㄨㄛˋ

即「一波三折」。見「一波三折」條。01.宋.無名氏《宣和畫譜.卷一七.草書五.唐希雅》:「(唐希雅)初學南唐偽主李煜金錯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辨識

參考詞語:「一波三折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一波三折」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波三折」本是書法術語。用筆時平捺稱「」。凡寫捺筆要三次轉拆筆鋒:起筆束緊,頸部提起,捺處鋪開,呈波折狀,猶如水流自高處而下,穿澗而行,故以「一波三折」作比喻。王羲之(西元321∼379),字逸少,晉臨沂人。其人品高潔,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善書法,所寫草隸,冠絕古今,以〈蘭亭集序〉、〈樂毅論〉等為最,後人稱為「書聖」。在〈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中,王羲之提到,如果把一幅字寫得平直呆板,像算盤珠子整整齊齊排在算盤上一樣,就是只描出字的點畫,而不是寫字。從前鍾繇的學生宋翼就常常這樣寫字,鍾繇經常責斥他,嚇得宋翼跑回家去,三年不敢來見。宋翼在家潛心研究鍾繇所寫的《筆勢論》,頗有心得,經過數十年的苦學,終於成為晉代有名的書法家。「一波三折」這句成語,就從王羲文中「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筆勢的曲折多姿,後則多借以譬喻聲音、文章的跌宕起伏多變,或比方事情進行的曲折不順。

書證

  1. 宋.無名氏《宣和畫譜.卷一七.草書五.唐希雅》:「(唐希雅)初學南唐偽主李煜金錯書,有一筆三過之法,雖若甚瘦,而風神有餘。」

在其他地方搜尋「一筆三過」

有提到「一筆三過」的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