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草書

ㄘㄠˇ ㄕㄨ
  1. 為了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字體,大約起於漢代。初創時稱為「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的隸書筆畫形跡,而將筆勢連綴,前後文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
    [例]依照發展的先後,草書可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 草體草字

草書

ㄘㄠˇ ㄕㄨ
  1. 書體名。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字體,大約起於秦漢之際。初稱「隸草」後漸成熟,至西漢中晚期形成規範,以施於章程(公文書),故名「章草」。將隸書草率寫成,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其字個個獨立,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也稱為「草體」、「草字」。


在其他地方搜尋「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