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上行下效

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
  1. 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語本〈漢.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例]要杜絕收賄陋習,需要由長官以身作則,上行下效才有成果。

上行下效

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
  1. 語本漢.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上為之,下效之。」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傳中.賈曾傳》:「上行下效,淫俗將成,敗國亂人,實由茲起。」唐.司空圖〈華帥許國公德政碑〉:「既忠既孝,上行下效;靡剛靡柔,惟王之教。」

上行下效

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

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語本漢.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

用法

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用在「薰陶染化」的表述上。

例句

  1. 當父母的若不知節儉、兒女就會上行下效、放縱無度。
  2. 在上位者若是行為不端、往往就會產生上行下效的結果。
  3. 自從新經理上任以後、勤勉自勵、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績效大增。
  4. 長輩賭博鬥牌、晚輩耳濡目染、自然也成為賭徒、這就叫上行下效。
  5. 如果一個社會總是你爭我奪、於是上行下效、風俗必然敗壞、道德必然淪喪
  6. 上級主管只講門面排場下屬當然跟著擺闊氣、於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風

辨識

近義:風行草偃

參考詞語:「上為下效

典故說明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一則故事可以參考。春秋齊景公、有一次設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後、大家就一起到廣場上射箭取樂。每當齊景公射出一箭、即使沒有射中箭靶、群臣們都仍然高聲喝采、稱讚齊景公箭法如神。但是齊景公一點也不快樂、並且感到納悶、於是就詢問弦章、為什麼群臣們會是這樣的反應。弦章說:「這是因為那些群臣們不敢批評君王的過錯、而古人曾說、國君喜歡吃什麼、穿什麼、臣下也就跟著喜歡吃什麼、穿什麼;所以如果國君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們也就只會向國君奉承、而不會向國君進諫了。」這則故事中蘊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說明了在上位者言行舉止的重要。

書證

  1. 唐.白居易〈策林二.人之困窮由君之奢欲策〉:「所謂上開一源、下生百端者也。豈直若此而已哉?蓋亦君好則臣為、上行則下效;故上苟好奢、則天下貪冒之吏將肆心焉。」
  2. 《舊唐書.卷一九○.文苑列傳中.賈曾》:「上行下效、淫俗將成、敗國亂人、實由茲起。」
  3. 《朱子語類.卷一六.大學三.傳十章釋治國平天下》:「味道問『平天下在治其國」。曰:『此節見得上行而下效、又見得上下雖殊而心則一。』」
  4. 《元史.卷九七.食貨志五》:「提舉司雖以榷茶為名、其實不能專散據賣引之任、不過為運司官吏營辦資財而已。上行下效、勢所必然。」
  5. 《鏡花緣》第五二回:「及周昭王南征之後、禮失樂微、上行下效、故敗檢失身之人、必先廢其禮。」

在其他地方搜尋「上行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