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ㄅㄨˋ ㄐㄧˊ ㄅㄨˋ ㄌㄧˊ
即、接近。「不即不離」指兩者間的關係不是完全相近或等同、但也不是分離的。#語出《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後用「不即不離」來指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亦用來指作品內容不過於直接、亦不過於含蓄。
用法
指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
例句
- 為了保護長官安全、隨扈們不即不離地跟隨著。
- 他倆表面雖維持不即不離、但實際上卻是關係匪淺。
- 她不即不離的態度、讓追求者苦惱萬分、不知如何是好。
- 自從上次約會後、他們從不即不離變成如膠似漆、形影不離。
- 他對任何人都是不即不離、既沒有最好的朋友、也沒有勢不兩立的敵人。
辨識
典故說明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常被稱為《圓覺經》、這部經典的內容是釋迦牟尼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圓覺的妙理以及觀行方法。其中〈菩眼菩薩章〉提到:「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其中「不即不離」的「即」是接近、融合的意思、「離」則是分離。用來說明事物間一種既不是等同、也不是完全分離的關係。若以水與波為例、水與波兩者有所分別、這便是「不即」;而水與波之性無所差異、就叫做「不離」。而在唐.地婆訶羅所譯佛教經典《方廣大莊嚴經》中、亦借種子與芽二者來說明「不即」、「不離」的意義與關係:由種子而發芽、此時種子與芽兩者有別、這便是「不即」;發芽後、便無種子可言、然而芽卻是來自種子、所以說「不離」。「不即不離」指現象上有差別、不能視為同一;在性質上沒有差別、不能視為差異。佛經中便用此語來講述眾生與佛之間的關係、既不是等同的、但也不是兩個個體。後來「不即不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今用於指各種人、事、物之間既不太近、但也不太遠的關係。亦用來指作品內容不過於直接、亦不過於含蓄。
書證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上:「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源)
- 宋.蘇軾〈周炳文瓢硯銘〉:「以汝為硯、罌肖而瓢質。以汝為瓢、硯剖而腹實。飲西江之水、吾以汝礪齒。瀉懸河之辯、吾以汝借面。不即不離、孰曰非道人之應器耶!」
-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四上.粵西遊日記四》:「先從其北得一巖、其門東向、前峽甚峻、中通一線、不即不離、相距尺許。」
- 《負曝閑談》第一六回:「照他所開的價、卻也不即不離。我這回開書局、不過是個由頭、原要把田雁門的錢誆一大票、以供嫖賭吃喝之用。這點點子折扣、有限得緊。」
- 《清詩話.馬位.秋窗隨筆》:「詩人寫物、在不即不離之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只『依依』兩字、曲盡態度。」
- 清.王士禛《帶經堂詩話.卷一二.賦物類》:「詠物之作、須如禪家所謂不黏不脫、不即不離、乃為上乘。」
- 《綺樓重夢》第三六回:「那老天故意的簸弄人、偏要叫你若近若遠、不即不離、其實中間生出個一定的界限、有斷乎不能兩合的情勢。又且生在名門貴族、那花前月下的私期、是萬萬使不得的。」
- 《賽紅絲》第二回:「古玉兄這首詩、不即不離、又活現、又不露跡、竟將『豔陽』二字、摹寫盡了。」
- 《繡雲閣》第六四回:「一日閑遊、駕起風車空中盼望、遙見海雲一朵、為黑雲圍繞、不即不離。」
- 《癡人福》第三回:「噯、我想男女行樂、何必定在衽席之間、只此眼底留情、尊前示意、儘有一種不即不離之趣。」
- 《麟兒報》第四回:「此詩引喻精工、不即不離、大得風人遺意。不意孩兒具此靈穎之才、雖道蘊、班姫不多讓矣。」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