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指不可思慮言說的境界。用以形容諸佛菩薩覺悟之境地與智慧、神通力之奧妙。#語出《維摩詰所說經.卷中.不思議品第六》。後用「不可思議」比喻出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01.《維摩詰所說經.卷中.不思議品第六》:「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源) 02.唐.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一.永寧寺》:「佛事精妙,不可思議。」 03.《敦煌變文.目蓮緣起》:「我今欲見阿娘,力小不能自往,伏願世尊慈念,少借威光,……於是世尊威力不可思議。」 04.《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不可思議居士,化誘有千般道理,非論說法多途,勸誨王孫帝子。」 05.《五燈會元.卷二.保唐無住禪師》:「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 06.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九四.仙籍語論要記部》:「若深論法,惟黃說虛無,思慮所不達,行用所無階者,則歎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 07.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卷一.詠物詩》:「至吳江郭頻伽明經詠詩筒……則如羚羊香象,微妙不可思議矣。」 08.清.劉熙載《藝概.詩概》:「大抵文善醒,詩善醉,醉中語亦有醒時道不到者。蓋其天機之發,不可思議也。」 09.《老殘遊記》第三回:「此人名震一時,恐將來果報也在不可思議之列。」
比喻出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
《維摩詰說經》為姚秦時鳩摩羅什所譯,約在魏晉時代傳入中國,頗受知識份子的歡迎。全經共三卷,分為十四品,內容主要記述維摩詰居士的言語行為,並宣揚大乘佛教在家修行即能成佛的理論。而經中維摩詰居士的神通機智,亦透過此經展露無遺。有一次,維摩詰在自己的居所講道,並請來三百二十萬寶座供得道菩薩安坐,那些寶座華美無比,而且又高又大,看來並非小小的空間可以容納。沒想到這些寶座從天而降時,原來小小的房子就好像也變大了,三百二十萬個寶座置於其間,一點都不顯得擁擠。維摩詰解釋著說:「在諸佛與菩薩中,有一種解脫法門叫做『不可思議』,在此境界者,無須將任何事物放大或縮小,便可使高大的須彌山容納於小小的芥子中。」所以能如此,乃因一切法空,所有現象本無實體,為虛幻之存在,須彌山的大並非真有,芥子的小亦為虛幻,是以芥子能容須彌山,一切眾法絕不相礙。維摩詰居士透過屋納寶座這樣神奇的演示,揭示了修行的途徑,也就是必須直觀一切法的真相,才能證悟真理。而此境地是神妙不可言喻的,也就是不思議解脫法門。後來「不可思議」演變為成語,用來比喻出乎常情,令人無法想像,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