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糊塗、迷惑、不懂道理。語本《莊子.天地》。後用「大惑不解」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百思不解」
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
用在「苦惱困惑」的表述上。
反義:大徹大悟、心領神會、恍然大悟、茅塞頓開、頓開茅塞、豁然貫通
「大惑不解」及「百思不解」都有對某事無法理解的意思。 「大惑不解」側重於心有迷惑而無法理解;「百思不解」側重於反覆思量仍無法理解。
大惑不解 百思不解 |
○ ☓ 我看你是∼、才無法體會出她對你的關心。 |
☓ ○ 這道數學題明明很簡單、我為什麼會∼、無法明白解題的關鍵呢? |
「大惑」本指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在所引典源《莊子.天地》中提到、世界上有很多善於逢迎諂媚的人、卻不自認為在逢迎諂媚、如果有人指責他們在逢迎諂媚、他們反而會非常生氣;而與這些人一起同聲附和、卻不認為自己跟他們一樣是在阿諛奉承、這樣的人真是愚笨極了。因此莊子認為︰「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夠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愚昧的、那他還不算是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因為一個非常糊塗、迷惑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理解這是愚笨的行為。後來「大惑不解」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對事物感到非常疑惑、無法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