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不得要領

ㄅㄨˋ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
  1. 無法掌握到事物的要點和方法。
    [例]做事若是不得要領,往往會事倍功半

不得要領

ㄅㄨˋ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
  1. 沒有能夠掌握到事物的要點和主旨。《漢書.卷六一.張騫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唐.顏師古.注:「要,衣要也。領,衣領也。凡持衣者則執要與領。言騫不能得月氏意趣,無以持歸於漢,故以要領為喻。」清.黃宗羲〈答張爾公論茅鹿門批評家書〉:「鹿門八家之選,其旨大略本之荊川、道思,然其圈點勾抹多不得要領。」

不得要領

ㄅㄨˋ ㄉㄜˊ ㄧㄠˋ ㄌㄧㄥˇ

要,通「」。領,衣領。「要領」指衣服的腰部和領子,比喻事物的重點。「不得要領」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語本《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

用法

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

用在「茫無頭緒」的表述上。

例句

  1. 這篇論文的邏輯混亂,使人讀後不得要領。
  2. 一個人做事若是不得要領,往往會事倍功半
  3. 說話如果不得要領,講得再多也無法說得明白。
  4. 由於你念書始終不得要領,所以才會事倍功半。
  5. 我對這個問題仍不得要領,請你再簡單扼要地講一遍。
  6. 他做事老是不得要領,所以別人都不敢將事情交給他。
  7. 學習新事物時,如果沒有老師從旁指導,往往會不得要領。
  8. 小明雖然很用功,考試成績卻不理想,大概是讀書不得要領吧!

辨識

參考詞語:「鮮得要領

典故說明

」和「」是指衣服的腰部和領子,比喻事物的重點。《史記》裡記載,漢武帝時,匈奴攻破西域的月氏國,還將月氏王的頭顱拿來當酒器,人民對匈奴心生憎恨,想要報仇沒有兵力。漢室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難得的好機會,便派張騫出使月氏,尋求聯盟以對抗匈奴。月氏在匈奴西方,要到月氏必須先經過匈奴。張騫到了匈奴後就被俘虜滯留在那裡長達十餘年,娶妻生子。然而忠心為國的張騫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後來找到機會逃往大宛國。大宛王素聞帝國富強見到張騫非常高興,問他有什麼須要幫忙的地方。張騫便將欲通使月氏,卻受阻於匈奴的事告訴大宛王,並承諾若能幫忙抵達月氏國,漢室必定有豐厚的賞賜。大宛王欣然同意,張騫便在大宛的護送下,經由康居來到了月氏。月氏王被匈奴殺害後,月氏人離開故鄉,向西逃到大夏國附近,逐漸安定下來。那裡土地豐饒,民生安樂,十幾年過去後,月氏人已沒有報復匈奴的念頭了。張騫又從月氏到了大夏,希望藉由大夏得到與月氏合作的機會,卻仍無法達成目標。在那裡待了一年多也沒有進展,只好打道回府。在回程的路上,又被匈奴俘虜,滯留了一年多後,適逢單于過世,匈奴國內情況混亂,張騫才找到機會帶著妻子及一名部下逃回國。文中「不得月氏要領」,即是指張騫達到與月氏結盟的目的。後來「不得要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無法掌握要點或主旨。「要領」本來指「腰領」,後來轉讀為重要之「」,遂讀四聲。

書證

  1. 《新唐書.卷二一六.吐蕃列傳》:「贊曰:『……謀夫虓帥,圜視共計,卒不得要領。』」
  2. 宋.范鎮《東齋記事》卷二:「凡半月,卒不得要領而歸。」
  3. 宋.蘇軾〈思治論〉:「自澶淵之役,北虜雖求和,而終不得其要領。」
  4.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八.刑部.嶺南論囚》:「初,嶺外不靖,連年用兵不得要領。」
  5. 《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列傳》:「但前後使者五輩往,終不得要領。今復遣使,設彼假送駕為名,來犯京師,豈不為蒼生患。」
  6. 《清史稿.卷二二八.庫爾纏列傳》:「使屢返,復遣護其妻以往,興治亦屢答上書,自署『客國臣』,枝梧不得要領。」

在其他地方搜尋「不得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