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事不兩立

ㄕˋ ㄅㄨˋ ㄌㄧㄤˇ ㄌㄧˋ

即「勢不兩立」。見「勢不兩立」條。01.《宋書.卷七四.臧質列傳》:「(質)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勢均,事不兩立。』」

辨識

參考詞語:「勢不兩立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勢不兩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七雄當中,以秦國最為強大,其餘六國為了不被強秦所併,無不用盡計謀。縱橫家蘇秦提出了合縱政策,主張聯合楚、齊、燕、韓、趙、魏六國之力,共同抵抗秦國。《戰國策.楚策一》中記載了蘇秦對楚威王的遊說。首先,他極力稱讚威王的賢能與楚國的地大物博。接著,話鋒一轉,譏刺威王的軟弱。他分析楚國的情況,認為楚國的實力極為雄厚,若還必須侍奉秦國,那其餘各國就更應理所當然的向秦稱臣,到那個時侯,秦國就可以輕易的吞併各國了。再縱觀天下局勢,各個諸侯國中,秦國對楚國最為忌憚,楚國的氣勢若強盛,秦國就會相對的消弱,反之,楚弱則秦強,兩股勢力互為消長,絕不會同時並存。所以,蘇秦建議威王應該聯合鄰近各國,把秦國孤立起來,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戰國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戰國時張儀為破楚、齊、燕、韓、趙、魏六國的聯合,於是分別利誘六國與秦國親善。當遊說楚王時,他以秦、楚二強若欲相爭無法並存,則秦必採軍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為要脅,而欲迫使楚國改與秦國聯合。其中也用到「勢不兩立」一語。後來「勢不兩立演變成語用來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書證

  1. 《宋書.卷七四.臧質列傳》:「(質)又謂:『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勢均,事不兩立。』」

在其他地方搜尋「事不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