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巧言令色」。見「巧言令色」條。01.《魏書.卷九三.恩倖列傳序》:「夫令色巧言、矯情飾貌、邀眄睞之利、射咳唾之私、此蓋苟進之常也。」02.明.瞿佑《剪燈新話.卷三.愛卿傳》:「妾本倡流、素非良族。……令色巧言、迎新送舊;東家食而西家宿、久習遺風;張郎婦而李郎妻、本無定性。」
參考詞語:「巧言令色」
此處所列為「巧言令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巧言令色」的「巧」是美妙之意、「令」則是好的意思、所以「巧言令色」是指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書經.皋陶謨》裡有一段記載夏代禹與皋陶間的對話、討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王。皋陶認為治理國事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使百姓安樂。禹也覺得很有道理、但真的要做到實在很難、連身為君王的舜都難以做到。能知人善任、就是有智慧;真能使百姓安樂、就是有仁德。如果真能有智又有德、就不會有人作亂、那舜又何必為驩兜這個惡人煩心?何必驅逐苗族?又何必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文中的「巧言令色」就是指表裡不一、虛偽不實的小人、是有德之人所憎恨、避而遠之的。所以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後來「巧言令色」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人矯情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