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美妙。令,善。「巧言令色」指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形容人矯情虛偽。語出《書經.皋陶謨》。
01.《書經.皋陶謨》:「能哲而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源) 02.《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 03.《管子.任法》:「美者以巧言令色請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此所謂美而淫之也。」 04.《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列傳》:「夫小人巧言令色,先意希旨,事必害正,心惟忌賢,非聖明不能深察。」 05.元.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抵死待要屈脊低腰,又不會巧言令色,況兼今日十謁朱門九不開。」 06.《水滸傳》第三四回:「你兀自不下馬受縛,更待何時!暫地巧言令色,擅惑軍心!」」 07.《西遊記》第三二回:「你做出這樣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麼巡山,卻又在這裡笑他!」
形容人矯情虛偽。貶義。
參考詞語:「令色巧言、巧言善色」
「巧言令色」的「巧」是美妙之意,「令」則是好的意思,所以「巧言令色」是指話說得很動聽,臉色裝得很和善,可是一點也不誠懇。《書經.皋陶謨》裡有一段記載夏代禹與皋陶間的對話,討論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賢明的君王。皋陶認為治理國事最重要的就是知人善任、使百姓安樂。禹也覺得很有道理,但真的要做到實在很難,連身為君王的舜都難以做到。能知人善任,就是有智慧;真能使百姓安樂,就是有仁德。如果真能有智又有德,就不會有人作亂,那舜又何必為驩兜這個惡人煩心?何必驅逐苗族?又何必怕巧言令色的小人呢?文中的「巧言令色」就是指表裡不一、虛偽不實的小人,是有德之人所憎恨、避而遠之的。所以孔子也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後來「巧言令色」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人矯情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