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容貌儀表作為評斷或選取人才的標準。#語本《韓非子.顯學》。 △「以言取人」
01.《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02.《抱朴子.外篇.刺驕》:「願夫在位君子,無以貌取人,勉勗謙損,以永天秩耳。」 03.金.王若虛《滹南集.卷五.論語辨惑.二》:「至於以貌取人,雖愚夫知其不可,而謂聖人為之乎!」 04.明.蘇伯衡〈跋四英圖〉:「士誠不易相哉,奈何欲得天下士,而以貌取人也。」 05.《聊齋志異.卷一一.嘉平公子》:「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薦。不圖虛有其表!以貌取人,毋乃為天下笑乎!」 06.《鏡花緣》第一八回:「你只看他小小學生尚且如此,何況先生!固然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究竟是他受業之師,況紫衣女子又是他女,學問豈能懸殊?若以尋常老秀才看待,又是『以貌取人』了。」
以容貌儀表作為評斷或選取人才的標準。
參考詞語:「以容取人」
「以貌取人」原作「以容取人」。《史記.孔子世家》提到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通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則有七十二位,而關於這七十餘人的姓名、事蹟都一一被記錄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此外,一些與儒家關係密切的文獻,如《大戴禮記》、《孔子家語》,甚至先秦法家的《韓非子》也都可看到孔子弟子的相關記載,只是內容有時會有些出入。如〈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澹臺滅明,字子羽。他因為「狀貌甚惡」,想要跟隨孔子學習時,孔子從外表加以判斷,認爲他的資質低下,才能不高。然在跟隨孔子後,致力於修身,努力實踐儒家之道。後來,澹臺滅明到南方闡揚儒說,弟子有三百多人,名聲傳遍各個諸侯國。孔子聽了這些事後,就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這段故事在時代較早的《韓非子.顯學》裡就已說到,澹臺滅明有著君子般的儀表,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品行與容貌不相稱。而宰予雖然談吐不凡,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與辯才不相稱。因此孔子感嘆道:「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史記》和《韓非子》對澹臺滅明的記載雖然完全相反,但最後孔子的結論卻是相同的,就是如果以容貌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行、才能,就會像對子羽一樣,產生誤判;如果以談吐來衡量一個人的智慧,就會像對宰予一樣,產生誤判。後來「以貌取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以容貌儀表作為評斷或選取人才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