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勞」之「逸」,典源作「佚」。「佚」同「逸」。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則可勝。語本《孫子.軍爭》。 △「堂堂正正」
01.《漢書.卷六九.趙充國辛慶忌傳.趙充國》:「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02.《南齊書.卷四○.武十七王列傳.竟陵文宣王子良》:「今縣軍遠伐,經途萬里,眾寡事殊,客主勢異,以逸待勞,全勝難必。」 03.《朱子語類.卷一二○.朱子.訓門人》:「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見破了這私意只是從外面入。縱饒有所發動,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勞,自家這裡亦容他不得。」 04.《隋唐演義》第五八回:「如今只宜分兵困住洛陽,殿下自領精銳,速據成皋,養威蓄銳,以逸待勞,出奇計一鼓而即可破建德。」 05.《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逆苗巢穴,正在野羊塘。我們若從大路去驚動了他,他踞了碉樓,以逸待勞,我們倒難以刻期取勝。」 06.《官場現形記》第一八回:「老師的事情,門生還有不竭力的嗎?但是一件,我們也只可以逸待勞,以靜待動,等他們來請教我們。」
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以安逸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
近義:養精蓄銳
反義:疲於奔命
參考詞語:「以佚待勞、以逸制勞、以逸擊勞、待勞以逸、用逸待勞、逸以待勞」
「以逸待勞」原作「以佚待勞」。《孫子》一書為春秋孫武所撰,共十三篇,為古代兵書之一,內容分析戰爭形勢,探討軍事作戰策略、方式,為歷代兵書之祖。〈軍爭〉一篇中由「治氣」、「治心」、「治力」、「治變」等多方面談作戰方法。先就「治氣」來說,軍隊的士氣在初期最為旺盛,接下來就會逐漸怠惰,久了以後思歸之心殷切,軍心渙散。善用兵的人就會避開初期的銳氣,而選擇這個時機發動攻擊,這是「治氣」。以整治自己的心,料敵機先,來等待敵軍的撓亂不安;以鎮靜自己的心,方寸不亂,來對付敵軍的喧鬧囂雜,這是「治心」。就近等待遠來之敵,以安逸等待疲憊之軍,以飽食等待飢渴之眾,這是「治力」。「以逸待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而出,說明用兵者養精蓄銳,等待疲憊的敵人,而予以痛擊則可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