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覆沒
ㄑㄩㄢˊ ㄐㄩㄣ ㄈㄨˋ ㄇㄛˋ
軍隊全部被消滅、無人倖免。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語本《魏書.卷三五.崔浩列傳》。
用法
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
用在「作戰潰敗」、「澈底失敗」的表述上。
例句
- 我軍這次出征、一定要讓敵人全軍覆沒。
- 因為相信錯誤的情報、我方差點全軍覆沒。
- 這場戰役、我軍驍勇善戰、把敵人殺得全軍覆沒。
- 這次考試、他沒準備、以致全軍覆沒、沒有一科及格。
- 他把所有的積蓄拿去玩股票、沒想遇到股市崩盤、全軍覆沒。
- 在這次奧運會裡、我國代表隊全軍覆沒、一面獎牌也未得到。
- 我校選手在中等學校運動會裡全軍覆沒、全體師生都大失所望。
- 這次的投資雖然失敗、但幸能及早撤資、所以還沒有到全軍覆沒的地步。
辨識
近義:片甲不回
反義:大獲全勝
參考詞語:「舉軍盡沒」
覆、音ㄈㄨˋ。傾倒而盡其所有的意思。不可寫作「復」。
典故說明
「全軍覆沒」原作「舉軍盡沒」。蠕蠕、即柔然、為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初屬拓拔部、為東胡族的苗裔。北魏時、游牧於今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權。北魏世祖拓拔燾在位年間、屢次想北伐滅之。但是當世祖提出此議、朝中大臣幾乎全部反對、認為將會誘引南方劉宋乘隙來伐、恐怕得不償失。但崔浩卻表贊成、他說:「當初劉裕乘後秦內亂率大軍北伐、攻下關洛、並留次子劉義真與大批的精兵鎮守長安、但後來仍被夏主赫連勃勃攻破、軍隊全被消滅、創傷至今尚且未平復、怎麼敢來攻打我們呢?此時正是北伐的良機、可獲一勞永逸的長久之利。」於是世祖大悅、決意北伐。「全軍覆沒」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舉軍盡沒」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喪失或澈底失敗。
書證
- 唐.白居易〈蠻子朝〉詩:「鮮于仲通六萬卒、征蠻一陣全軍沒。」自注:「天寶十三載、鮮于仲通統兵六萬、討雲南王閤羅鳳於西洱河、全軍覆沒也。」
- 《水滸傳》第一○一回:「童貫、蔡攸、奉旨往淮西征討、全軍覆沒、懼罪隱匿、欺誑陛下。」
- 《喻世明言.卷八.吳保安棄家贖友》:「臣謂深入非宜、尚當持重;主帥不聽、全軍覆沒。」
- 《東周列國志》第七回:「蔡衛全軍覆沒、已足小懲。」
- 《鏡花緣》第五八回:「不料起兵未久、竟致全軍覆沒。」
- 《花月痕》第四八回:「這年癸亥、妖婦又將戰船千餘艘、就桃葉渡結個小寨、名為虛牝陣;有人入陣、……憑你英雄好漢總要全軍覆沒。」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三回:「打了敗仗、還能保全士卒、不失軍火、總沒甚大處分;較之全軍覆沒、總好得多。」
《成語典》版本編號:2020_20241226
© 中華民國教育部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使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