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語本《韓非子.難一》。後用「兵不厭詐」比喻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焚林而獵」
01.《北齊書.卷一八.司馬子如列傳》:「事貴應機,兵不厭詐,天下恟恟,唯強是視,於此際會,不可以弱示人。」 02.《三國演義》第四六回:「操使蔡中、蔡和詐降,竊探我軍中事,公瑾將計就計,正要他通報消息。兵不厭詐,公瑾之謀是也。」 03.《三國演義》第五九回:「兵不厭詐,可偽許之;然後用反間計,令韓、馬相疑,則一鼓可破也。」 04.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五.王文成公用兵》:「凡此皆出奇制勝,所謂兵不厭詐,非小儒所能知也。」 05.《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要說漢王料定項王有勇無謀,斷然不敢下手,兵不厭詐,即以君之矛還刺君之盾。」
本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後亦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近義:兵行詭道
參考詞語:「兵不厭權」
春秋時,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舅犯以「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來回答晉文公,這句話的大意是:講求禮的君子,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但用兵打仗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雍季,雍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亦用來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