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撥亂反正」。見「撥亂反正」條。01.《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仲尼悼禮廢樂崩、追脩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於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02.清.袁枚《隨園隨筆.卷上.諸史上.釋孔子世家》:「『周室既衰、孔子追修經術、以達王道、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其意以諸侯之得世其家者、以其知有天子、而能匡亂反正也。」
參考詞語:「撥亂反正」
此處所列為「撥亂反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歷史修訂而成的一本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內容主要記載春秋時代、各諸侯國間聘問、會盟、戰爭等政治事件、也有關於日食、水災、大旱等自然現象。孔子作此書、開私人修史之先、但並不純為紀載史事、而是將個人褒貶巧妙地寄託於遺詞用字間、以切要的言論呈顯對政治及社會問題的看法。春秋時代、各國分立、攻伐與征戰從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強烈表達他對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統的主張、所以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中便有一段話:「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意思是說:孔子作《春秋》、為的是扭轉亂世、使政治社會回歸於正道、就此來看、沒有比《春秋》更能切合義理的了。後來「撥亂反正」被用來指扭轉亂象、歸於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