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仇」,一致對抗仇敵。語出《詩經.秦風.無衣》。「敵愾」,抵禦怨恨的人。語本《左傳.文公四年》。「同仇敵愾」指共同抵禦仇敵。
01.《平定金川方略》卷一四:「上諭內閣曰:『朕自御極以來,大臣中第一受恩者,莫如訥親。金川雖云小醜,而老師糜餉,克捷無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02.《平定臺灣紀略》卷五六:「林爽文籍隸漳州,竟至於誘集匪徒,肆行滋亂。究之涵濡德澤、同仇敵愾之義民,所在皆是。」 03.《詩義折中.卷四.伯兮》:「觀〈伯兮〉之詩,一言『為王前驅』則義不旋踵。雖婦人、女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心,所謂四國有王,於此見之矣。」 04.《萬壽盛典初集.卷三三.恩賚》:「古未有不恤兵而能制勝禽敵者。……身家之念重,則營伍之恩薄,欲得萬人齊心,同仇敵愾,豈不難歟!」 05.清.趙翼〈閱邸抄賊至利川邑令尹英圖約鄰邑周景福糾集鄉勇截殺數千大獲全勝喜賦〉詩:「勒成部伍如軍令,戰死沙場亦鬼雄。都是國家培養出,同仇敵愾到兒童。」 06.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五.訥親》:「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敵愾之念。」
指共同抵禦仇敵。
參考詞語:「敵愾同仇」
「同仇敵愾」係由「同仇」及「敵愾」二語組合而成。 「同仇」出自《詩經.秦風.無衣》,內容是說:即使沒有足夠的衣服,仍然可以共穿戰袍,整理武器,一起殺敵。描述了慷慨赴戰的志氣,反映戰士之間的友誼,從穿衣到殺敵,都願意患難與共。 「敵愾」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取罪過呢?」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同仇敵愾」,用來指共同抵禦仇敵。也作「敵愾同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