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地的水牛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此便自以為熱,氣喘不已。#語本漢.應劭《風俗通義.佚文》。後來也用「吳牛喘月」轉而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驚懼害怕。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
01.唐.李白〈丁都護歌〉:「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02.唐.李白〈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詩:「六月南風吹白沙,吳牛喘月氣成霞。」 03.宋.劉弇〈太皇太后表〉:「越鳥巢南,方便家而效職;吳牛喘月,敢憚事以包羞。」 04.宋.張侃〈次韻竹林玉老〉詩三首之二:「我似吳牛喘月光,領瘡磨鞅巧相妨。何時飽聽林間笛,了卻官租稼滌場。」 05.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三二.淮北多獸》:「余見諸書談物理者,彙識之。淮北多獸,江南多禽,湖廣多魚,雲南多花。……蓼虫不知苦,糞蛆不知臭。吳牛喘月,蜀犬吠日。」
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驚懼害怕。&形容天氣酷熱。
反義:處變不驚
參考詞語:「喘月吳牛」
水牛原產於長江、淮水流域一帶,生性怕熱,所以夏天時喜歡泡在水中或待在樹蔭下休息。因為太陽的熱力實在太過強烈,水牛深受其苦,因此有時在晚上看見月亮,誤以為是太陽已經出來,氣溫又要升高,而被嚇得氣喘吁吁。所以在漢代應劭的《風俗演義.佚文》中便有「吳牛望月則喘」之語。後來「吳牛喘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見到曾受其害的類似事物而過分害怕驚懼。也用來形容天氣酷熱。在《世說新語》中有一個關於「吳牛喘月」的故事。晉武帝的臣子滿奮很怕冷,有一次他看到琉璃窗外頭的寒冷景象,即使知道琉璃窗很厚實,不會透風,仍不由得打起寒顫。武帝看到了就笑他,滿奮便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我像吳牛一樣,只要見到了月亮就會氣喘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