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K

搜尋方式

噤若寒蟬

ㄐㄧ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1. 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以為蟬因天寒而不能發聲,故以噤若寒蟬比喻人受到威嚇後,不敢作聲。語本《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傳.杜密傳》。
    [例]自從被上司訓斥之後,他便噤若寒蟬,再也不敢隨便發表自己的意見了!

[反]暢所欲言

噤若寒蟬

ㄐㄧ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1. 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乃以噤若寒蟬形容不敢作聲。語本《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傳.杜密傳》:「劉勝位為大夫,見禮上賓,而知善不薦,聞惡無言,隱情惜己,自同寒蟬,此罪人也。」如:「自從被上司數落之後,他便噤若寒蟬,再也不敢發表意見了。」

噤若寒蟬

ㄐㄧㄣˋ ㄖㄨㄛˋ ㄏㄢˊ ㄔㄢˊ

噤、閉口不作聲。「噤若寒蟬」指像寒冷季節時的蟬、一聲不響。比喻不敢說話。語本《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

用法

比喻不敢說話。

用在「閉口不語」的表述上。

例句

  1. 道不行則隱、莫怪我噤若寒蟬、不談國事
  2. 我就是了解禍從口出的道理、所以才噤若寒蟬。
  3. 將軍生氣、全場立即噤若寒蟬、鴉雀無聲。
  4. 平日高談闊論、但該他們說話時、卻又噤若寒蟬。
  5. 母親只用眼角一瞄、我們馬上閉緊嘴巴、噤若寒蟬。
  6. 爸爸正在氣頭上、大家都噤若寒蟬、深怕再惹他生氣。
  7. 知識分子對政治都噤若寒蟬時、國家的活力也就喪失掉了。
  8. 這國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難怪大家噤若寒蟬、不敢發表言論。
  9. 在這關鍵時刻、你要作一個讜論直發的勇者、還是噤若寒蟬的懦夫?
  10. 夫妻兩人吵得正凶、卻忽略了臉色發白、噤若寒蟬的孩子、瑟縮地躲在牆角

辨識

近義:杜口結舌緘口結舌

反義:直言不諱

參考詞語:「自同寒蟬、噤如秋蟬

噤、音ㄐㄧㄣˋ、閉嘴不作聲。不可寫作「禁」。

典故說明

寒冷季節時、聽不到蟬叫聲、所以古人用「寒蟬」來比喻說話。據《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載、東漢時杜密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杜密去官回鄉後、對政事仍十分關心、常向太守推舉賢人、揭露惡行。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希望他改變一下習性、學習劉勝不過問時政。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國家的大罪人啊!而我見到有志於正義、盡力行善的賢者就向您推薦、見到違背正道、喪失節操的人就向您糾舉、使您賞罰得宜、英名遠揚、報知遇於萬一、實在不是我想多事啊!」太守聽了杜密的話、對杜密又敬佩又慚愧、就待杜密更好了。後來「噤若寒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敢說話。

書證

  1. 《六月霜》第一一回:「為什麼既曉得秋女士的死是冤枉的、也是鉗口結舌、噤若寒蟬、獨不肯發一句公論出來?」

在其他地方搜尋「噤若寒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