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暫時受到損失,卻因禍得福,終於得到好處。典出《淮南子.人間》。
01.宋.陸游〈長安道〉詩:「士師分鹿真是夢,塞翁失馬猶為福。」 02.宋.曾慥《類說》卷一七引宋.魏泰《東軒雜記.失馬斷蛇》:「(曾魯公)曾布為三司使,論市易被黜,魯公有柬別之,曰:『塞翁失馬,今未足悲,楚相斷蛇,後必有福。』」 03.清.趙翼〈述菴司寇新刻大集見貽展誦之餘為題長句兼懷亡友璞函〉詩:「塞翁失馬何足惜,先生奇遭在削籍。」 04.《儒林外史》第四○回:「人說『塞翁失馬』,未知是福是禍。前日要不為追賠,斷斷也不能回家。父親送終的事,也再不能自己親自辦。可見這番回家,也不叫做不幸。」 05.《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此後如棄浮幻,另結良緣,四海之大,豈無際遇?」
比喻暫時受到損失,卻因禍得福,終於得到好處。
近義:因禍得福
參考詞語:「北叟失馬、喪馬之翁、失馬塞翁、失馬翁」
邊塞附近有戶善於養馬的人家,某天,家中的馬兒忽然跑到胡地去了,鄰人們都前來安慰。父親卻不在意地說:「這沒什麼好難過的,怎知不會帶來什麼好運呢?」過了幾個月,那走失的馬居然帶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鄰人都來道賀。但是父親卻說:「這也不必太高興,怎知不會是災禍的前兆呢?」果然不久,兒子在騎馬時跌斷了腿,鄰人又趕來慰問。父親說:「腿跌斷了,怎知不是我們的福氣呢?」過了一年,胡人入侵,當地年輕人都被召去作戰,大多數人不幸戰死,兒子卻因為瘸腿,保全了性命。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塞翁失馬,安知非福」或「塞翁失馬」,用來比喻因禍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