謬,錯誤。「大謬不然」指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奮不顧身」、「戴盆望天」
01.《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壹心營職,以求親媚於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源) 02.明.海瑞〈贈羅近雲代丈定安田序〉:「余喜之,謂事行可立見也。遲而今日,則又大謬不然。」 03.《明史.卷一二七.李善長列傳》:「藉令欲自圖不軌,尚未可知,而今謂其欲佐胡惟庸者,則大謬不然。」 04.《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老爺一聽這句話,只急得局促不安,說道:『啊!太太,你這句話,卻講得大謬不然了!』」
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
參考詞語:「大繆不然」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在父親過世後繼承父志,繼任太史令,從事編載史事兼掌天象曆法的工作。武帝天漢二年,李陵帶兵五千力戰匈奴十餘萬人,後因寡不敵眾,力竭而降,使得武帝大為光火,下令誅其全家。司馬遷出面為他辯護,也因而觸怒了武帝,被捕下獄並處以腐刑。出獄後轉任中書令,決心效法先賢在逆境中憤發的精神,完成太史公書,即現在的《史記》。司馬遷受刑後,他的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少卿寫了封信給他,告訴他賢臣應有的作為。司馬遷看了後也回信,陳述對李陵之事的觀點以及受辱的經過。並說自己一向對皇帝忠心耿耿,努力做好應盡的職責,卻發生這種「大謬不然」的事,情何以堪?決定學習屈原、左丘明、孫武等古人,發憤著書,以成一家之言。「謬」是錯誤的意思,「大謬不然」指事情十分荒謬,錯得離譜。後來「大謬不然」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大錯特錯,與事實完全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