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謀反背叛,罪大惡極。#語本《史記.卷八.高祖本紀》。後亦用「大逆不道」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 △「大逆不忠」
01.《漢書.卷八.宣帝紀》:「十二月,平通侯(陽)〔楊〕惲坐前為光祿勳有罪,免為庶人。不悔過,怨望,大逆不道,要斬。」 02.《晉書.卷一二一.李期載記》:「征西將軍李遐及將軍李西等,皆懷姦亂政,謀傾社稷,大逆不道,罪合夷滅。」 03.《三國演義》第一七回:「策怒曰:『汝賴吾玉璽,僭稱帝號,背反漢室,大逆不道!』」 04.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一:「鞫獄當平恕,非大逆不道,罪止及其身。」 05.《儒林外史》第四四回:「自冢人墓地之官不設,族葬之法不行,士君子惑於龍穴、沙水之說,自心裡要想發達,不知已墮於大逆不道!」 06.《文明小史》第四二回:「這些書都是大逆不道的,他們膽敢出賣這些大逆不道的書,這等書店就該重辦。」
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貶義。
參考詞語:「大逆無道、罪逆不道」
「大逆不道」原作「大逆無道」。秦朝末年,各地紛紛舉兵抗秦,最後則形成劉邦和項羽互相爭霸的局面。當初項羽和項梁在起兵之初,為了號召反秦的需要,擁立一個傀儡皇帝楚懷王,各處抗秦的義軍也都尊懷王為義帝。項羽表面上是尊崇懷王,但實際上卻不聽從懷王的命令。不但自己稱號為西楚霸王,並且強迫義帝遷徙到長沙,後來更加以殺害。漢王聽聞義帝被殺,心裡非常難過,於是為義帝舉辦喪事,同時公開指責項羽「大逆無道」,意思就是說罪行重大,嚴重違反應有的君臣倫理。後來「大逆不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違反倫常,罪惡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