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理所當然」
01.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立行可模,置言成範。英華外發,清明內昭。天經地義之德,因心必盡;簡久遠大之方,率由斯至。」 02.《陳書.卷一.高祖本紀上》:「以公天經地義,貫徹幽明,春露秋霜,允恭粢盛,是用錫公秬鬯一卣,圭瓚副焉。」 03.《明史.卷一九七.席書列傳》:「伯父子姪皆天經地義,不可改易。今以伯為父,以父為叔,倫理易常,是為大變。」 04.《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順了他的口風幫上幾句,又著實恭維黃詹事的話是天經地義,顛撲不破的。」 05.《孽海花》第三○回:「她想:就是雯青在天之靈也會原諒她的苦衷。所以不守節,去自由,在她是天經地義的辦法,不必遲疑的。」
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
義,音ㄧˋ,合宜。不可寫作「意」。 「天經地義」及「理所當然」都有理應如此的意思。
「天經地義」強調合乎道理,有絕對的正當性,語氣較強烈;「理所當然」強調合乎事理,語氣較和緩。 |
天經地義 理所當然 ○ ㄨ 慎終追遠,∼;數典忘祖,天打雷劈。 ㄨ ○ 這部製作精緻的影片得到金馬獎,令人感到實至名歸,∼。
根據《左傳》記載:魯昭公二十五年的夏天,叔詣和晉國趙鞅、宋國樂大心、衛國北宮喜、鄭國游吉等在黃父會盟,商討安定王室的事情。趙鞅令諸侯的大夫們給周天子輸送糧食,準備好戍守的將士,並說:「明年將要送天子回王城。」子太叔游吉進見趙鞅,趙鞅問他揖讓進退的禮節。子太叔回答:「這是儀,不是禮。」趙鞅再問:「那什麼叫做禮呢?」子太叔回答說:「我曾聽先大夫子產說過:『禮,是上天的規範,大地的準則,人民的行事依據。』天地的規範準則,人民就加以效法。」後來「天經地義」這句成語,就從《左傳》文中「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演變而出,指天地間原本如此而不容改變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