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則)〔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 02.《晉書.卷一四.地理志上》:「一夫一婦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為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為廬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 03.《孟子.滕文公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源) 04.《朱子語類.卷八四.禮一.論考禮綱領》:「後面卻說『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只說這幾句,是多少好!」 05.宋.魏了翁〈朝請大夫利州路提點刑獄主受冲佑觀虞公墓誌銘〉:「有警則守望相助,戎虜知畏。」 06.清.侯方域〈代司徒公屯田奏議〉:「屯軍亦因其保障,守望相助,得力耕。」
形容相互幫助,共同守衛、瞭望。
近義:同舟共濟
反義:以鄰為壑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受學於子思弟子,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人尊稱為「亞聖」。他的思想記載在《孟子》一書中。在〈滕文公上〉篇,孟子為滕文公講述治國的方法,並提出了井田制度。他認為:治國當以治民為重,而治民則必須從整治農田作起,如果田地能夠正確劃分,就能公平地分配給人民耕種,徵收米穀也就毫不費力。人民的生活安定,風俗自然敦厚,無論是死者安葬或生者遷徙,都不會離開本鄉,因為這一鄉的田地都相互依存在這一個井形土地之中。所以鄉人們平時出入相隨,有了困難就相互幫助,共同守衛、防禦盜賊,有人生病也互相照料,彼此自然親近和睦。後來《孟子》原文中的「守望相助」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相互幫助,共同守衛、瞭望。